分享成功

法国小哥把家安在奉节乡村,有棵橙树以他命名!

罗曼穿着在农村大集上买的棉大衣
       “乡下外婆亲手种的猕猴桃,大丰收啦!”今年9月10日,罗曼(Romain Auger)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这样一条“带货”动态信息,很快收获上百个点赞和密密麻麻的评论留言。这番热闹景象,正是罗曼与重庆乡村紧密联结的缩影。
情定奉节
有棵以他命名的橙树
       来自法国雷恩的罗曼,在到中国之前,工作中频繁接触中国客户。“我觉得会中文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2018年,22岁的他在中国朋友推荐下,拿着打工攒来的学费来到位于重庆沙坪坝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学习中文。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外教,并与在重庆结识的女孩步入婚姻的殿堂,更在深入当地的实践中萌生了探索中国乡村的想法。
       “我来自法国乡村,来到重庆,我也想看看中国的乡村是什么样子。”怀揣着这份朴素的愿望,罗曼主动走进巴渝的乡间田野,他用自己的真诚和行动,在巴山蜀水间谱写成了一篇动人的“乡村罗曼史”。
       2021年,因参加“我眼中的中国——美丽乡村”全球短视频大赛,罗曼在学校的组织下前往重庆市奉节县。他本以为,这个不通火车和飞机的县城,可能还不够发达。当车辆驶入奉节地界时,罗曼发现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这是外国媒体报道中看不见的中国乡村。”整洁的村舍、修缮良好的道路和田间地头劳作的村民一一映入他的眼帘。
       “在法国,乡村好像被人们淡忘了。”罗曼回忆起他的家乡,“学校的老师、医院的医生渐渐离开,年轻人纷纷涌向像巴黎这样的大城市,乡村在静静地老去。”而中国的奉节让他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氛围,“中国一直在重视与推动乡村的发展。”
       脐橙是奉节的特产,罗曼至今仍记得在奉节向果农学习修剪夏梢的情景。果农一边示范,一边用带着乡音的朴实话语,告诉他何时修枝、何时追肥。休息时,一位年长的村民还特意向他介绍起奉节的另一张名片:“我们这儿是李白写古诗‘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地方。”村民指着远处群山,又掏出10元人民币,对照着背面的夔门风景说:“这画上的,就是我们眼前的山水。”罗曼这才意识到,那些在书本上读到的诗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货币图案,此刻正以如此真切的方式呈现在眼前。
       对罗曼而言,这段乡村之旅并不只于游览时的浅尝辄止,更是他往后深耕重庆乡村的起点。

奉节当地村民为罗曼示范如何修剪橙树的夏梢
       离开奉节前,奉节村民将一棵长势喜人的橙树命名为“罗曼”,并约定在每年橙子成熟后给他邮寄脐橙。罗曼明白,将一棵树赋予他的名字,意味着他将以另一种生命形式,被这片乡土接纳与铭记。从此,一棵有形的树,为他种下了无形的根。
       最终,罗曼与团队的作品荣获全国特等奖,为奉节之行画上圆满句号。但他与奉节的羁绊并未因离别而中断。直到现在,他和村民们仍保持着联系。“不需要每天联系,你随时来,我就在那等着你,像永远的朋友一样。”罗曼试图描述他们的情谊。那棵橙树,仿佛超越了时空,枝叶繁茂,根系蔓延。
如今,郑渝高铁早已贯通,当年6小时的车程大幅缩短。罗曼说,他计划近期再回奉节看看。去看那棵树,去看那些人,重新感受那个改变了他对中国乡村认知的地方。那棵名为“罗曼”的树下,是他在这片异国乡土中,最初扎下的根。
融入乡土
从异乡客到自家人
       奉节之行,为罗曼打开了观察乡村真实面貌的窗口。带着这份初识的好奇与心动,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主动将足迹延伸至更广阔的重庆乡野。从璧山的葡萄园到荣昌的折扇作坊,从潼南的清明祭扫到铜梁的河畔垂钓……这些碎片化的乡村图景,逐渐在他的心中拼凑出一幅完整而生动的生活画卷。

罗曼的法国家人来到重庆(左一为罗曼,右一为罗曼的妻子倩倩)
       每逢节假日,罗曼都会跟随妻子回到她的老家,沉浸式体验地道的乡村生活。川渝地区山路蜿蜒,有许多沟沟坎坎,坐着敞篷三轮车在田野间穿梭,颠簸不断。为了坐稳必须紧紧抓住栏杆,罗曼却觉得别有风味:“在法国农村几乎看不见三轮车,我觉得很有趣。”三轮车上视野开阔,可以看到周围的山景,呼吸新鲜空气,是一种新奇的体验。“风灌进我耳朵,我能看到两边和远处的风景,对着山吼几声,这个时候非常快乐。”
       罗曼用“自给自足的满足感”来总结他对乡村生活的感受。用自己种的番茄和在鸡圈中捡来的鸡蛋,做成一盘最简单的番茄炒蛋。“那是不一样的感觉,自己种出来的东西自己吃,那种满足感是城市生活没有的。”他说,“我喜欢这种感觉,菜种多了大家还会互相送,都不用去买了。”直到现在,罗曼和妻子每次驱车来到乡下,老家的亲人和邻居送的农产品,都会把后备厢装得满满当当。
       让罗曼更着迷的,还有其间流淌着的浓浓人情味。他尤其享受赶大集和砍价的乐趣,“在法国乡下,集市一周只开一次。重庆乡村里有赶大集,还有早市,很热闹,很不一样。”他与家人在赶集路上偶然看中一件棉大衣,与摊主从300元一路“砍”到200元,自觉战绩斐然。结果回家后,老丈人却笑称这件棉大衣只值60元。虽然砍价技巧还不够火候,但罗曼依然感到很快乐:“我非常享受和人交流的感觉,大家很亲近,很热情,陌生人也像好朋友。”
       “在这里,邻居经常会过来串门,大家一起聊天吃饭。”罗曼笑着描述着故乡不常见的场景,“在法国,除了每年一次的‘邻居会’,大家通常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他坦言,法国乡村的邻里关系更偏向于礼貌的疏离,无事时不会互相打扰。而中国乡村这种主动而自然的邻里关系,让真情和关切弥漫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也感染了他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客人。在村里,大家都把他当作家人,他也把自己当作村里人。
农历新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大日子。除夕,罗曼跟着中国家人体验了杀年猪——摸黑摁猪、宰猪刮毛,都是斗智斗勇的体力活。“这很特别,我在法国没有杀过猪,一般去超市买肉,这边全家人一起杀年猪很热闹。”除此之外,红包“拉扯”的过年习俗也令他印象深刻。“我和老婆不停地说‘不收不收不收’,红包还是塞到手里了。”罗曼生动地复述着当时的场景,“我知道这是外公外婆喜欢我,把我当成小孩,当成一家人。”
大锅灶、团圆饭、收红包、放鞭炮、掰苞谷……一次次深入的乡村体验,让罗曼通过切身感受,超越了游客的浅层观察。他真正理解并融入了当地,在心中构建了一个更立体的重庆。现在,这片土地对他而言,不只是一道风景,更是生活本身。
所见所感
他眼中的中国乡村
       法国的伊勒河畔,罗曼的亲朋好友透过手机屏幕,看见罗曼给大家分享的重庆乡村的田园风光。“他们都说,‘你生活的地方太美了,我们也想来亲眼看看’。”这让罗曼更加确信,中国乡村的魅力,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于是,当法国的家人来到中国,罗曼没有局限于带他们“打卡式”游览解放碑、洪崖洞等地标建筑,也带着他们走进重庆周边的乡村。“只在城市里转转,看到的只是表面。”罗曼解释家人朋友此前受到部分外国媒体的影响,对中国的认知有所偏差,“我的家人想了解重庆,了解我居住的地方,那我想让他们看看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看看乡村里的人怎么生活。”他带着家人贴春联、放鞭炮,去寺庙祈福,挨家挨户拜年,再围坐在一起包团圆饺子。家人们被中国乡村的活力深深打动,也终于理解了罗曼定居中国的选择。
       在个性化的体验和分享之外,罗曼还将视野投向助力中国乡村振兴的广阔图景。2023年,他受邀前往浙江参加“我眼中的中国——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国际对话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他在重庆市奉节县的所见所感。同年,罗曼接到重庆市政府的邀请,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国庆招待会,进一步认识了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眼中多面的中国乡村。“中国的乡村振兴,在不同地区有不一样的体现。”根植于本地文化与资源、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多样化实践,在一次次的交流与体悟中流向罗曼的内心深处。他开始思考,如何能够从一个国际友人的视角出发,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眼中的中国乡村”。
愿景罗曼的罗曼蒂克
       “我是外国人,我说的话,中国人会更好奇,国外的人会更相信。”罗曼直言,他想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更多自己的乡村生活体验,尝试走进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直播带货。“我想用我的方式,为村子做点事。中国的李子柒在国外很火,我想向她学习。”罗曼和妻子商量:“如果可以,我想留在重庆乡村。等我退休后就回你的老家养老。因为这里有新鲜的空气,有自己种的菜,有友好的邻居,还有我的家人。”
       “我什么都不看,只要有爱就可以。”正如罗曼所说的这样,来到重庆,爱上重庆,“爱”就是他选择留在重庆、以乡村为归宿的最大理由。重庆,不仅是罗曼安身立命的第二故乡,更是他观察中国、读懂乡村,并最终为之代言的支点。
       重庆是一个集大城市与大乡村于一体的特殊城市,罗曼的“乡村罗曼史”,始于好奇,深于体验,终于归属。这已不再是一场与重庆乡村的短暂邂逅,而是一份长相厮守的深情诺言。
来源:重庆晨报
热门评论
  • 香甜咖啡 LV1 路人
    2楼
    原来是奉节女婿
    11-12 08:47 · 重庆
    回复
打开奉节生活网APP,与楼主互动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奉节生活网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