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匠心破困局,微创护安康——记重庆渝东医院骨科微创开拓者刘茂权

      刘茂权,人如其行:以韧破困,以微创护民。从湖北恩施乡镇医院的“万金油”医生,到重庆渝东医院骨科微创开拓者,他用30余年坚守,在缺医少械的基层土壤里扎根,在辐射与挑战中开辟微创赛道,将“啃硬骨头”的韧劲刻进每一台手术,为县域患者架起“少遭罪、早康复”的安康桥梁。
      小渝邀约两星期,多次扑空——重庆渝东医院骨科的刘茂权主任,不是在门诊诊室就是在手术台上。今天终于在手术更衣室门口“逮”到他时,他刚脱下沉重铅衣,眼角还带着一丝疲惫。30多年就是靠这股倔犟,磨炼出了能啃硬骨头的金刚钻,也熬出了渐渐弯曲的老腰、老胳膊老腿。从当年啥病都看的基层‘万金油’医生,走到今天专注骨科微创,每一步都走得艰辛而踏实。
      1 初心萌芽:在“缺医少械”里埋下“破局”的种子
      刘茂权的从医路始于基层医疗的“困境”。1991年从医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恩施一处偏远乡镇医院。彼时的基层医疗条件简陋,乡镇医生堪称“全能选手”——内科的有机磷中毒、外科的肠梗阻、妇产科的急腹症、儿科的高热惊厥、五官科的鼻出血等等……,只要患者找上门,都得硬着头皮接。对这份职业也曾犹豫,也曾彷徨。
      当时可能更喜欢外科的操作,觉得那样的医生才‘潇洒’,却总被内科的急症‘推着走’”。但真正让他与骨科结下不解之缘,始于一次刻骨铭心、茫然无助的急诊经历。
      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一位远房亲戚因意外砸伤小腿致开放性骨折,骨头戳破皮肤、鲜血浸透棉衣,被紧急抬到医院,受条件所限当时仅能做简单的清创包扎固定,大雪封山阻断了去上级医院的转运道路,最后家属决定到当地的“土医生”那里采用保守治疗。这位亲戚前后辗转治疗两年最后仍承受被迫截肢的痛苦!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成了残疾人,基层医院骨科诊疗的“空白”与患者的无助,这一幕像一把重锤砸在刘茂权的心上。彼时的乡镇医院没有专业骨科医生,连基本诊疗设备都凑不齐,村民摔断了骨头、脱位了关节,哪怕在医院拍了片,也是去找“接骨斗榫”的草药郎中,治好的有,但关节内骨折治残的更多,看着都很揪心。也让他暗下决心:“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延续!一定要学好骨科技术,让乡亲们在家门口看好病。”

      1994年他争取到上级医院进修骨科的机会。一年多里,他白天跟台手术、查房,晚上抱着骨科专著啃到深夜。回到乡镇医院后,他成了当地第一批专业骨科医师。没有专用器械,就到铁匠铺定制骨刀、骨锉、骨锤,用铁丝钢管焊接牵引架……。手术时用手摇钻一点点钻骨孔,手上磨出血泡是常事,一台骨不连的手术做完胳膊酸痛得抬不起来。为了提升手法复位技能,还主动向当地祖传郎中请教传统手法复位、草药外敷等技巧,再结合现代影像技术优化揣摩诊疗过程。此后5年,他凭着满腔热情与兴趣,凭着一股韧劲把乡镇医院骨科业务量做到了全县第一,他也从普通医生成长为业务院长,再到县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在基层的土壤里,他不仅扎下根,更练出了“能扛事”的能力。
      2 微创拓路:在“辐射与挑战”中填补技术空白
      2004年,为接触更前沿的技术,刘茂权医生离开家乡,来到浙江一家骨科专科医院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职业生涯的“指路人”——温医二院的池永龙教授。第一次看到池教授做经皮微创固定手术时,刘茂权被震撼到了:“原来骨科手术也可以这样做,不用大切口,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那一刻,他确定了新的努力方向:要把骨科微创技术学透、用好。
      他从最简单的骨折经皮撬拨复位、经皮髓内固定、经皮椎间盘突出射频消融、椎间盘切吸术开始,一步步到能娴熟操作椎体成形术、脊柱经皮固定术、椎间盘MED手术等。为了精进技艺,他又先后赴温州、西安、上海、重庆等地参加培训学习,哪怕只有几天时间,也带着笔记本把每个操作细节、注意事项记满,回来后再对着模型反复模拟操作。

      2009年,机缘巧合之下,刘茂权加入重庆渝东医院。在这里,他迎来了微创技术“落地县域基层医院”的挑战——要在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开展区县级医院还开展甚少的骨科微创手术,难度可想而知。15年前那场“颈椎齿状突骨折前路经皮固定术”,至今仍是他记忆里的“硬仗”:当时医院的C臂影像等硬件设备性能有限,为了精准定位,他必须长时间站在辐射范围内调整器械,手术一做就是几个小时。结束时,他头晕目眩,直接瘫坐在手术室外的地板上,缓了好久才站起来。“医生虽吃了苦遭了罪,但患者受了益也值得。前不久该患者到医院复查拍片,15年后仍效果良好,患者的满意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像现在,这样的手术几十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更难的是术后身体的“抗议”:那段时间,他的白细胞计数一直徘徊在3000左右(正常成人参考值为4000-10000),免疫力下降,经常感冒,但只要有手术,他还是第一时间站上手术台。“微创治疗对基层农村体力劳动者、老年患者还是有很大优势,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费用低,我们医生多扛一点,患者也许就能少受痛苦,少因病返贫。”

      正是凭着这份对患者的责任与坚持,刘茂权在重庆渝东医院,率先将多项骨科微创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丰富了区域内骨科微创诊疗手段:从脊柱经皮微创固定到脊柱通道减压融合,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到复杂创伤的微创复位固定等,从腰骶椎到胸椎、颈椎都能有微创方案,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为当地骨科微创诊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也让越来越多患者不用再奔波到主城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微创治疗。
     3 双镜合壁:脊柱微创再跃新台阶

      因为敬业所以专注。2015年椎间孔镜技术悄然兴起,刘茂权敏锐的捕捉到,将来在基层医院也会大有可为,在当时比较成熟的一套内镜设备要上百万,能否发挥效益还是有疑虑的。他再次凭着倔犟,迎难而上,越有困难越往前冲,医院也大力支持,并先后选派刘茂权、汪灵远等多位医生到重庆、郑州、合肥等学习脊柱内镜技术,一年一个台阶,颈肩腰腿痛患者以前需要开放手术及没有条件做大手术的高龄患者,现在均能微创解决,大大缩短了卧床时间,也减轻了患者负担。近几年更进一步过渡到UBE技术(单边双通道脊柱内镜),既能解决狭窄还能镜下融合。
      4 匠心传承:在 “手术台与病房” 间守护安康
      如今的刘茂权,已是重庆渝东医院骨科的“一面旗帜”。每天早上7点半,他准会出现在病房,比上班时间提前半小时查床:问睡眠、看伤口,弯腰帮老人掖好被角,用通俗的话解释康复注意事项;手术前,他会拿着3D模型,把手术步骤、微创优势讲明白,直到患者放下顾虑;手术台上,他更是专注到极致——哪怕是毫米级的定位误差,也会反复调整,“骨科微创拼的就是精细,多一分精准,患者就少一分风险、快一分恢复。”

      对年轻医生,他更是倾囊相授:教学查房时,会结合病例抛出问题,让年轻医生先思考、再讲解,“不能只教‘怎么做’,更要教‘为什么这么做’”;手术时,会放慢节奏,把关键操作的要点、容易出错的地方一一指出;科室里还定期组织病例讨论,他会带着大家一起复习文献,学习国内外的微创新技术。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培养出了一大批能独立开展微创手术的年轻医生,骨科微创团队也成了医院的“金字招牌”。
      如今的重庆渝东医院骨科微创理念及技术“无孔不入”:针对小儿骨科、老年骨科,能保守不手术,能手术尽微创;手足显微骨科常规开展断指再植、游离皮瓣修复、拇指再造、显微整形等;关节骨科除常规开展小切口各种髋、膝、肩等关节置换外,关节镜探查、修复、韧带重建等早已辐射周边区县患者;脊柱骨科已将脊柱内镜手术作为常规治疗手段。阶梯治疗、微创治疗已成为退变性骨关节病、脊柱疾病的有力武器。近几年医院还投入巨资添置了3D打印设备、关节机器人、脊柱手术机器人、三维C形臂等,使微创操作如虎添翼,借此,渝东医院由传统骨科向数智骨科迈出了坚实步伐。

      展望未来,刘茂权无比欣慰。现在的医保政策也契合了他当初成为一名骨科医生的初心,花最少的钱治好病。有人问他,30多年坚守骨科,到底图什么?刘茂权的回答很实在:“从当年看到患者截肢时的揪心,到现在看着患者术后能自己走路、笑着出院,这份成就感,比啥都珍贵。医生的职责,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痛苦’变成‘安心’。只要还能上手术台,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让更多患者通过微创技术,少花钱、早康复。
      ”他就像县域医疗战场上的“攻坚者”,用30余年的坚守与匠心,在手术台与患者之间架起“守护安康”的桥梁。而这份“以微创护民”的初心,也正随着他带教的年轻医生,在更多县域医院生根发芽,为基层百姓的健康筑起更坚实的屏障。

来源:重庆渝东医院
热门评论
  • 依然骄傲 LV1 路人
    2楼
    医者仁心,点赞
    11-8 10:25 · 重庆
    回复
打开奉节生活网APP,与楼主互动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奉节生活网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